鳳梨農廢再生農業資材模組應用設計榮獲2025年if 設計大獎
- TNT小編
- 6月2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✅ 可完全分解的農業地膜
✅ 疏果果實保護用套袋
✅ 材料可擴展至包裝、育苗用具、農產加值容器等應用
♻️ 材料來源與特性
原料來自鳳梨葉農業廢棄物,經由自然纖維分離與植物澱粉結合混鍊,可分解性的 鳳梨纖維原料粒,並具備以下優勢:
不含塑料,埋土下3–9個月可自然分解
不需焚化或清運,直接在田間回歸土地
友善作物與農民
🌱 模組化設計應用說明
🔹 鳳梨纖維農業地膜
替代傳統塑膠地膜,具保溫、抑草
模組化尺寸可因應不同田型、作物配置
使用完可直接翻土覆蓋,分解回土壤
🔹 鳳梨纖維疏果套袋
透氣、防曬、防蟲害
適用於鳳梨、芒果、文旦等果樹作物
模組設計便於大量操作與現場替換
🧩 模組化特色
各項資材以「系統設計」概念開發,材質、尺寸、使用情境可靈活整合
支援農場不同季節與作物之管理操作
可與現有農業工具整合應用,減少導入成本
🌍 環境與社會價值
減少塑膠農資品使用,降低土壤與焚燒污染
活化農業廢棄物,創造原料在地循環價值
為農業現場提供環境友善、實用且具彈性的解決方案
符合 ESG、循環經濟、農業綠色轉型趨勢
設計理念(Design Philosophy)
我們相信,設計的本質是為真實世界解題。
本專案源於對環境困境的深刻觀察與在地文化的理解,運用設計介入「被忽視的廢棄物」,轉化為兼具功能性與情感連結的產品。透過整合材料創新、社會參與與在地協作,我們希望提出一種更貼近土地、更貼近人心的永續解方。
設計不只是形式美感的追求,而是系統性思維的展現。我們從原料端的再生出發,考量生產製程、使用情境到產品生命終點,打造一個從源頭到回歸自然的完整循環。
「鳳梨纖維農業地膜」的設計,源自對台灣中部鳳梨產業的深入觀察。在彰化139縣道一帶,鳳梨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作物,而每年大量修剪與輪耕後的鳳梨葉,卻無法被有效利用,成為堆積如山的農業廢棄物。這些本應滋養土地的有機資源,卻反成負擔。
我們希望改變這件事,透過設計,讓廢棄的鳳梨葉「重返田野」。
本案整合植物纖維再製技術與可分解材料技術,開發出一款可直接鋪設於田間的農業用地膜。它能在使用後分解於土壤中,無需後端清除與焚化,不僅減少環境負擔,更回應農民在地膜回收處理上的實際痛點。
此設計理念強調三大核心:
從廢到用:農業循環再造 從原料端就進行永續設計,將鳳梨農廢轉化為高價值的農業資材,創造從田間到田間的封閉循環。
田間友善:降低農務勞力與環境負擔 可分解、免回收的特性,不僅減輕農民清除地膜的困擾,也降低焚燒造成的污染與碳排放。
土地共好:地方素材 × 系統思維 以設計系統性整合農業廢棄物、材料工程、農法需求與地方治理,提出一個兼具環保、效率與文化價值的創新解方。
我們相信,真正好的設計,不是複製新的製造,而是讓本來就存在的資源「被重新理解」。這款鳳梨纖維地膜,不只是材料的改變,更是對農村未來想像的回應。
在本案中,我們實踐設計的社會責任,從源頭選用農業廢棄物與自然資源副產物,結合可分解材料技術,開發出對土地友善、可自然回歸的產品,體現「循環永續」的價值。同時,我們與在地農民與社區攜手合作,建立涵蓋原料採集、加工製造到應用推廣的地方型產業鏈,實現真正的「在地共創」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設計行動,引發更多人對環境永續的思考,促進政策對話與教育推廣,擴散設計的「社會影響力」,讓永續不只是口號,而是可實踐的生活方式。
這不僅是一項產品的開發,更是一場與自然共生的設計實驗。我們期待,這樣的設計能在全球面對永續轉型的過程中,提供一個東方土地智慧與現代設計對話的全新視角。



Comentários